第14章 间章 波罗的海沿岸二三事(3/4)
三国对俄仇恨加上了新的砝码,也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。
一战中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被德军占领,而爱沙尼亚也在苏俄替代沙俄之后的妥协条约(《布列斯特-利托夫斯克条约》苏俄为了获得和白军开战的资本,向同盟国“投降”的条约)中被割让给德国。
这一情况,即加强了德意志在三国的影响力(三国被德国傀儡化,也刷了一波仇恨,但是时间短没有恨俄国恨的厉害),又给了苏俄之后对夺回三国土地的“借口”。
最终一战结束,德皇退位,德意志帝国崩溃,苏俄发动了称为“苏维埃西方攻势”的行动,重新控制三国。但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为苏俄,在当地又刷了一波仇恨值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还在个混乱的过程中,给了各种外国势力的掺和当地政治的机会。
包括芬兰、英国、德国扶持的各种独立势力,德国、波兰、甚至一些犹太集体提出的帮助独立换取利益的密约,和本就各怀鬼胎的白俄军阀的各种小算盘。
这些复杂的外国势力相互倾轧,即使得当地民族主义者的独立热情极为高涨,也使得这些事实上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民族主义者,不得不走上左右逢源的道路,哪怕他们自己并不承认。
于是一个各种程度仇恨苏俄,少量成分仇恨德意志,具有独立意识,还很好被其他国家操纵的地区诞生了。
…………
前述历史使得三国在二战前,全部进入了极权主义统治状态(仇恨俄国、同时部分担心德国恢复傀儡统治),然后《莫洛托夫-里宾特洛甫协定》(德国入侵波兰前,苏德签订的秘密协定,毫无波兰始作俑者),又给三个小国的“扭曲”心理浇了一把火。
而苏联对当地的急功近利的“社会主义”改造,以及纳粹德国臭名昭着的东方总计划,对于当地分离势力的利用。又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仇俄情绪。
这使得三国在面对巴巴罗萨计划时,居然有了迎接解放者的奇怪心态,并且发起了大量对于苏联军队的背刺行动。
这种“背叛”行动,使得当苏